浙江宣传:避免“砖家”伤到真专家

2023-02-13 12:11:34  阅读 49 次 评论 0 条

前段时间,有关专家的Calerie网络话题很火爆,“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听专家的建议”“建议专家不要再给专家建议了凯丽环球”“央视评价年轻人开始讨厌专家了”等等

“专家”一词本应表达权威、专业性,但在移动互联网的舆论浪潮中,不少专家被“冲到沙滩上”,失去了应有的声誉,被人嫌弃。

其实,你会发现人们反感的不是有洞察力、能答疑的专家,而是“砖家”。 为什么一些“砖家”让网友特别是年轻网友反感? 专家该如何避免成为“砖房”?

“砖家”之所以反感,主要是他凯丽钻石团队们的言论太“雷”,“语言出奇地死板”,不仅得不到建设性的意见,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例如,“年轻人如果找不到工作,我建议他们结婚生子”。 这样的建议是,大多数年轻人不知道真实的生活,在找不到工作迫于生活压力的情况下,结婚生子,这种奶粉费、学费、生活费怎么负担? 而且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先找份好工作更现实。

例如,“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但在泰国和越南,工资的一半就能做同样的工作”这一点明显偏颇。 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很多,行业、平台、机会、大环境等,都归结于个人能力,让努力奋斗的年轻人不寒而栗。

例如,“将法定结婚年龄降低到18岁,降低结婚门槛可以促进单身男女的家庭建设”“年轻人不要为了钱工作”“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00后提高工作强度”等,从年轻人的角度考虑看起来对年轻人很好,但其实年轻人不能接受。

再有,“建议老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建议存款50万以上征收利息税”等,不是“为了刺激消费、恢复经济”名副其实的老百姓不想消费,而是有很多现实的无力感

这些发言的专家们,大多数都有华丽的身份和头衔,受过良好教育,为什么要说让人站不住脚的话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脱离专业的表现。 一些专家虽然在自己的领域有很好的工作,但是热衷于跨行业的发言,比如研究经济的说教教育、研究健康的说教法律等。 这不是不能说的,但需要慎重地冠以专家的名字。 不仅如此,网民中也有专家。 说错话容易被发现,解除专家的权威。

讨好别人的心情。 网络时代是一个全神贯注的时代,有流量就有关注,有关注就有利益。 因此,也有人故意制造怪癖,被人指责,说越轨的话。 果然“黑红”也是红色的,有流量就好了。 一些造假专家通过包装冒充权威声音,旨在最终实现“影响力的改变”。

寻求利润的需求。 少数专家的发言不是站在国家或人民的立场上,要么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要么本身就是利益集团的一员,说什么、怎么说,主要是自己能否受益。

缺乏改变立场的思考。 在网络世界里,专家失去了神秘性,网民有个性、有想法、有表达欲。 灌输式的意见、说教式的道理如果缺乏转换思路,缺乏对人的理解和共鸣,就容易产生反感。 特别是“爸爸味”太重的发言,容易让年轻人反感,会马上回复。

传播的断章取义。 一些专家的口碑越来越高,是因为一些媒体和媒体的断章取义。 从专家完整的发言中选出最有可能引起争议的一句话作为标题,放大奇怪的发言,引起了网络讨论。

是不是有些专家成了网友口中的“砖家”,权威性和公信力不断削弱,社会不再需要专家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建议不要给专家建议”本身也不是一个好建议。

专家是指在学术、技艺上有特殊造诣的人,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广博的知识修养。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现象日趋复杂,社会不断关注。 在此基础上,普通民众知识经验有限,面临诸多困扰和困惑,需要专家集思广益。 反对专家的建议,是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同样需要警惕和避免。

问题的关键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例如,在危机时刻可以稳定人心。 在人类未知的灾难和高度的不确定性面前,人心惶惶、风雨飘摇的时候,特别需要专业能力强、负责任的专家积极起来,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恐惧和误解,成为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

又为民发声呼喊。 涉世不深的青年、老人、妇女、儿童、低收入群体等是社会相对弱势群体,缺乏发声渠道,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我们需要更多的专家来真正关注弱势群体的痛苦和折磨,为他们的利益奔走呼吁。 如著名作家、人大代表蒋胜男的提案《建议延长男性产假》《建议提高拐卖妇女儿童罪量刑》等,抢占了妇女权益和民生热点,获得了不少支持。

我们也需要善于传播知识文化的专家。 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走出学术界,走进“云课堂”,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传播知识、演绎经典成为热门。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文学教授戴建业、史学教授赑哲、哲学教授刘擎、人类学家项暴等纷纷“环环相扣”。 他们总是对常人看不到、也总想看透的纷繁世界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滋养和浸润。

孜孜不倦地耕耘,默默奉献的专家也受到尊敬。 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显身手,而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费尽心思、积累经验,以“十年冷板凳”的精神去做学问,克服一切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就。 例如,“中国杂交大米之父”袁隆平、“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他们对世界、中国人民的贡献不言而喻。

英国

雄常在无名处,国士隐于人世间。在中国的大地上,绝不缺少心怀“国之大者”、心念“民之小事”的专家。不能因为个别“砖家”的存在,就抹杀所有专家的声誉与功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某种角度来说,《论语》也是一部专家建议大全,这些修身养德的建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滋养着人们的生活。

回到当今社会,除了那些雷人雷语的“砖家”之外,有学识、有担当的专家学者是社会主流。他们中,有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杨苡这样的大家,也有跟我们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专家,如医生、教师、工程师、建筑师等等。

人们对专家的信任,来源于崇尚知识、崇尚文化的传统和现实需要。然而,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放大了“审丑”现象的效应,让一些“砖家”被曝光在聚光灯下。这些所谓的“砖家”,不论是无心为之,还是为了博名声、博流量,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专家的公信力、权威性起到了破坏作用,也损害了舆论环境。千万别让“砖家”害了真专家。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人们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无知无畏又不自知的社会群体。”重建人们对专家的信任与尊重,为专家正名,是网络治理需要面对的,需要专家与社会共同发力。

先说专家,专家既要敢于表达想法,也要慎重发言,尊重常情常理,尊重公众智商,尤其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一旦发言有错误的地方,应该开诚布公地和网友交流。另外,避免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就要具备与大众共情共鸣的能力。俗话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婚嫁、生育、就业、住房等各种压力,更需有专家实打实支招,而不是空洞说教,专家要跳出“学术”的思维,多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思考,多一些“过来人”的关怀,保持一定的边界感、分寸感。

此外,专家建议也得讲究些“艺术”。就算是苦口良药,尚且需要裹上一层糖衣,建议也得找到适当、贴切的表达方式,避免让人产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误解,甚至对年轻人造成直接的冒犯和伤害。

再说社会,一方面我们需要包容、欢迎和鼓励专家大胆发声,为专家发声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也需要更多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多为年轻人站台,提供建设性、实际性的解决方案,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针对那些故意制造矛盾、引发年轻人与专家对立的不良媒体和平台,以及那些张口就来、没有水准的伪专家,相关部门应加强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特别是主流媒体平台要发挥舆论主力军作用,不为“砖家”提供“表演”舞台,不为流量故意做博人眼球的标题党,而是尊重真正的专家,放大有含金量的专家声音。

浙江宣传:避免“砖家”伤到真专家

最后,建议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对我们来说,也不必把那些“砖家”的奇葩建议都放在心上,不妨一笑了之。生活难免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通向理想的道路是崎岖漫长的。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保持清醒、保持理性,付出脚踏实地的行动,努力把每一天都过好,你就是人生赢家。

(原标题:浙江宣传:别让“砖家”害了真专家)

来源: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 

流程编辑:TF065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本文地址:http://calerie.ziyouea.com/p/1143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凯丽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