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乘坐《泰坦尼克号》

2023-02-21 02:28:19  阅读 58 次 评论 0 条

到了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我很惊讶。 从感觉上来说,这个城市相当偏僻,它的凯丽钻石团队母体爱尔兰岛漂流到北大西洋,仿佛在世界的凯丽环球边缘。 当然,这是我以中国为“中”,以北京为出发点的美商凯丽错觉。

惊讶与反差:在这个我感到“缘分”的地方,一艘巨大的船“泰坦尼克”横空出世。 它的体积和豪华,在当时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 想象一下,这个钢铁巨无霸,需要多么强大的科技和工业生产能力。 据说仅造船工人就有15000人。 走出船坞的时候,里里外外都是人类自信的光芒,鸣笛吐露着整个城市的骄傲和喜悦吧。

如果你乘坐《泰坦尼克号》

不幸的是,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中撞到冰山沉没了。 五百多名不幸遇难者,把这个“永不沉没”的巨轮,这个工业革命的伟大作品,变成了埋藏在海底的钢铁垃圾,变成了艺术家屡演不绝的悲剧,变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标志和隐喻。

一百年过去了,贝尔法斯特在十九世纪因英国工业革命的红利而迅速崛起,这是一个在北爱尔兰冲突中经历过血与火的城市,如今和平平静。 据说全英国生活成本最低,社会治安最好,是伦敦以外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 沉船百年开放的泰坦尼克博物馆,成为贝尔法斯特的新地标,象征着它再次崛起的勇气。

如果是晴天,泰坦尼克博物馆在海边闪闪发光。 它的形状很独特。 远处看起来像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近处像合并后的巨大船只的船头一样勇敢地前进着。 我在博物馆里坐上电动轨道车,进入造船的“现场”,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在丁零丁零的锤击声和飞溅的钢花中,看到了工人们在每个工序中是如何工作的。 巨大的电子屏幕前,巨轮的内部结构和豪华的设计,巨轮沉没的全过程一一再现; 最后,透过海水色的玻璃,可以看到巨大的车轮残骸。 但比起这些高科技展示,展厅安静的遇难者照片和较少的遗物更让我叹息和哀叹。

泰坦尼克博物馆

在一次《影像中的生死学》课上,一个小组选择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影像,带领大家进行讨论。 后来,我把这个片段纳入了课程。 电影剧本中萝丝和杰克的出现,让他们的爱成为一条轴心,而《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前,卡梅隆导演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与众多人物展开了一连串的镜头,展现了船上不同人在临死前的反应和选择,场面的宏大真实那个故事绝望的惨烈,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灵冲击。

在这部短短20分钟的影片中,卡梅伦惊险地展现了人类抵抗死亡的本能和超越死亡的努力,可谓发人深省。

逃脱死亡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为了确保物种的生存而在基因中扎根。 人也不例外。 但由于人是大脑皮层高度发达的动物,是具有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动物,是创造文明和文化的动物,因此在面临死亡时,Tobeornottobe成为人类的选择问题。

泰坦尼克号的人们,无论是乘客还是船员,出于动物的本能,当然每个人都想活下来。 但在电影中,我们看到,面对有限的逃离资源、有限的营救时间,人的选择如此不同,丛林社会的规则和人类文明的力量也在相互博弈。

根据丛林社会的规则,身体强壮的人(包括花钱换取逃脱资源的人)最有可能获得逃脱的机会,除非他们在意别人的死亡。 罗丝的未婚夫卡尔就是其中之一。 他先是拿钱贿赂船员,然后冒充孩子的父亲趁机坐上救生艇。

“妇女和儿童先走”并不是成文的海上规则,而是约定俗成的理念,但大难临头时,由泰坦尼克号提出并付诸实施。 这可能还与物种繁衍后代的本能有关,但不是由人类构建的精神文明或道德规范。 因为它关系到人类更高层次的身份。 只有拯救弱者,才能表现出男子气概。 在电影里,大亨本杰明古根海姆穿着晚礼服,拿着白兰地等死。 他给夫人留下的遗嘱是“我至死都遵守男人的法则。 没有哪个女人因为本杰明古根海姆的软弱而上不了救生艇。 ”。

那些选择和泰坦尼克号一起生活的人并不害怕死亡,他们只是拥有比死亡更重要的东西。 例如泰坦尼克号船长史密斯、总设计师安德鲁和大多数船员都通过职业训练让他们放弃逃生。 真实情况是,据统计76%的船员死亡,这一死亡比例超过了船上头等舱、二等舱和三等舱所有乘客的死亡比例。 当然,船长和设计师比普通船员有更复杂的感情,更有罪恶感,所以他们无法想象自己会逃跑。

泰坦尼克纪念碑

电影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船上的白星乐队。 一开始,乐队应船长的要求在甲板上演奏,以便乘客们能稳定情绪。 当人们到处乱窜,可见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时,他们各自逃跑了,看能否幸运地生存。 但是,小提琴家华莱士转过身来,重新开始演奏。 他的琴声如召唤,其他乐师闻音而归。 他们选择和音乐在一起,选择和伙伴在一起,作为音乐家,他们选择走人生的最后一条路。

有些电影选择了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死。 梅西兹的创始人斯特劳斯和夫人在床上拥抱等待最后的时刻的到来。 船舱里,一位母亲平静地给两个孩子讲着童话故事……他们没有逃跑,没有喊叫,而是骄傲而温柔地接受了死亡的命运。

萝丝的恋人杰克,最初是带着萝丝拼命逃出来的。 年轻的他当然想活下去,也想让恋人活下去。 掉进海里后,杰克让罗丝爬上只能放一个人的木板,自己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最后慢慢停止了呼吸。 爱是杰克活下去的动力之一,但最终成为他献身的动力,他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自己的爱。

卡片

梅隆切换一个个场景,抛出一个个人物让观众在几乎无法喘息的节奏中,去发现和感受:谁拼命地要活下去?谁选择坦然赴死?这一切的背后,是怎样的人生故事?怎样的价值理念?怎样的社会规则?怎样的心理动机?如果你在那条巨轮上,你更可能成为谁?为什么?

“死之将至,所余唯风格而已!”这是台湾女作家苏伟贞的悼亡书《时光队伍》里的话。

是的,在《泰坦尼克号》中,卡梅隆为我们展现了人类面对死亡的不同风格,让我们知道,人类是可以服膺本能也可以超越本能的动物,那些超越本能的人,让死亡变得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死亡呈现出丰盈的色彩和厚重的质量。

那么,当死之将至时,我将如何塑造自己的风格呢?我将以何种风格死去呢?我现在并不能给予确切的回答。哲学家陈嘉映先生曾说:“我倒是比较怕等到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没有生命力来镇定自己,这是比较可怕的。”

是啊,要像科扎克那样庄严地上路,要像《巨流河》作者齐邦媛所期待的,死成个“读书人的样子”,要像“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人一样从容赴死,并不是现在咬牙发誓,将来就一定能做到的。陈嘉映先生说需要用“生命力”来镇定自己,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力呢?我相信能够让自己在死亡来临时保持镇定的生命力,一定是超越了生之本能的东西,超越了人的生物性本能的东西,因为依靠本能来牢牢地抓住“生”,只能平添恐惧,只会继续抗拒,而不会带来镇定,更不能死得从容,死得优雅,死得庄严,死得高贵。

好吧,虽然现在我无法知道我将以怎样的风格去死:是死得很酷,还是死得很平庸;是死得很优雅,还是死得很难看。但我已经知道在最后的结局到来之前,我可以做些什么去积蓄一种特殊的、超越本能的生命力。

本文节选自

这部随笔集,记录了作者在六十岁以后自学英语,开启的世界旅行历程。这些记录的奇特之处在于,作者并非专注于品鉴国外的美食与美景,而是在古代文明遗址,在悬崖边,在乡间墓地,在名人故居,在博物馆等处,和一个个生命相遇。

在这过程中的见闻与思索,情感与追忆,其内容丰厚有深度,并带有作者人生质感的意蕴。而这样的旅行也反过来影响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参与建构了她的精神世界和生命过程。在作者丰沛的书写里,死亡与离别是最重要的线索,串联了时代、地域、人物、文化、历史、文学、学术等诸多方面,而这些最终都汇于她对生命的理解。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本文地址:http://calerie.ziyouea.com/p/124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凯丽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