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从论文 下厂难 亟待“工科理科化”

2023-03-11 11:14:12  阅读 62 次 评论 0 条

编辑

以往“重视论文实践”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影响了Calerie我国从工程大国走向工程强国的步伐。 为此,25名科学家、企业家共同签署,注重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程理科化”现象,呼吁更多的工程教师、学生到工程第一线去解决真正的问题。

我国工程教育规模目前稳居世界第一,普通高校工程专业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远远多于世界其他国家。 但令人遗憾的是凯丽环球,在我国工程教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同时,日益突出的“工科理科化”现象也引起科技界和产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警惕。

“工学系理科化”是凯丽钻石团队指工学系的评价体系和运营方式接近理科,进而完全成为理科。 其典型特点是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

“工程理科化”的趋势深刻影响着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即使在黑板上教机器修理和盖房子,也不愿或不能从单位或工地下来解决施工中的真正问题。 学生解决了生产线上的关键技术问题,但往往没有发表顶级期刊论文,在面临毕业评审困境的产业领域,许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一些关键环节的“掐脖子”现象

目前,“工科理科化”问题在本科教育中最为严重,研究生教育次之,其潜在影响也渗透到高职、中小学教育中。 本科生实践机会少、时间短、培训强度低、实践多停留在企业观摩水平的专业硕士培养仍然是学术型硕士培养的老路,缺乏产业支撑; 高职教师的操作技能达不到社会预期水平,一些高职简直成了本科的“缩影”。 中小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的社会认识、实践、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未来工程师的培养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 在一些企业家向媒体宣称高校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走出去工学”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

据有关研究小组推算,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技术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例显著偏低。 2020年我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例仅为3.55%,远远低于德国23.2%、欧盟14.2%的水平。 如果2035年我国工程师占劳动力的比例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工程师的需求规模将约为4500万人。 数据显示,从2023年到2035年,我国工程师供给规模从2023年的2059.2万人增加到2035年的3191.1万人,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的差距越来越大。

不解决“工科理科化”问题,就无法面向新时代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科学素养的优秀技术人才,“中国制造”很可能遭遇大规模空心化。

“工学理科化”的根源在于科研评价重视理论、轻实践理论的“只有论文”。 工程学不像理科,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彻底探究问题背后的原理。 这一特点注定了工科教师往往不擅长论文写作,而不是顶级期刊论文的作者; 体现他们价值的,是破解工程实践和产业发展难题。 过于依赖论文,以评价理科教师的方式评价工科教师,是我国工程教育中引起教师队伍理科化、科研项目理科化、学生培养理科化等问题的重要根源。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出台了“新工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规划和措施,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进入制造强国。 弥补工学教育的弱点,从根本上阐明“工学理科化”,需要更明确的对策和对策。 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打破“唯论文”导向,制定合理的工科教师评价体系。 评价考核中,尊重工科特点,重点考察工科教师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 将产业实践纳入教师入职培训体系,重新修改工科教师上岗资格,必要时对工科教师规定一定年限的产业经历,产业经历与职称评审挂钩。 同时,除了在年限内保障工资外,还应该为企业解决问题给予额外的奖励。 企业家不能进学校兼职或者专职教师,把论文当成他们入职的杠子。

第二,鼓励教师走出实验室,到行业去发现和寻找科研问题。 地方政府、高校要充分重视“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解决他们为企业“掐脖子”的难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更有力地给予成果认定。 在高校设立现代产业学院、引进企业实验室、设立本科生定点实习基地等,为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打开大门。

三是为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创造条件。 打破“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学以致用”的模式,实行学习和实践并重。 高校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企业导师),通过项目制等形式,将学生带入实际应用场景。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缩短课程周期,留出小学期到第一学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将企业实践纳入学分管理。 学生毕业考核参照学业成绩和企业实践。 大学在工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审查、验收时,可以考察任务是否来自企业,由哪个企业提出等,并邀请企业总工程师进行评价。

屈从论文 下厂难 亟待“工科理科化”

第四,加强通用型人才培养。 处理复杂问题时,未来工科人才不仅要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而且要具备多种共性,包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等。 高校要打破专业壁垒,推进问题,通过模块化教学,实现跨学科合作培养。

第五,形成工程师培养文化。 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严谨务实的敬业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环保、关爱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把这些精神牢记在心,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学习,而是在实践中体会要从中小学开始在劳动教养中树立尊重劳动者、以劳动为荣的观念。 高职、

本科院校应在企业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工程师精神教育。

第六,加强对企业接收学生实践的保障。地方政府发挥遴选作用,选择一批可靠的企业与高校合作,重点可放在新兴产业上,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给予其减免税收、加大补贴、发放贷款、土地使用优先等优惠。国家出台相关制度、法律条文,对学生实习加以切实保障。

责编:庄鹏泽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本文地址:http://calerie.ziyouea.com/p/143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凯丽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