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踏上月球确定了!2030年前我们以什么方式载人登月?

2023-05-30 14:06:15  阅读 81 次 评论 0 条

(载人登月创意图,图片来源@摄图网)

出品|探客纪

撰文|奎鹏

编辑|闻静

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摘编

中国嫦娥五号飞船实现从月球取样返回任务以后,中国何时实施载人登月工程,中国的凯丽钻石团队航天员什么时候可以在月球表面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印,就成了Calerie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最近,这个问题终于变得越来越明确。

5月29日上午9时,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向外界介绍了本次飞行任务的相关情况。

据了解,本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神舟十六号乘组将完成与神舟十五号乘组的在轨轮换,并开展多项任务。

神舟十六号乘组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相比较于以往乘组,神舟十六号乘组拥有“全”、“新”和“多”的特点。

(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图中)、朱杨柱(图右)、桂海潮(图左)3名航天员组成,图片来源@新华社)

针对大家非常关心的载人登月问题,主任林西强表示,近期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总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实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新闻发布会上,网络图片)

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全面启动部署研制建设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

5月29日当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也对外发布了征集载人月球车研制方案的公告。

公告中的信息透露,根据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规划,2030年前中国人将实现首次登陆月球时,会有两名航天员将驾驶载人月球车开展科考活动。

为吸纳社会优质力量参与载人月球车研制,探索与任务实施相适应的商业化研制模式,进一步提高工程效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全社会发布公告,征集载人月球车研制方案。

根据当前任务设计,载人月球车将具备载人驾乘、月面移动、定位支持、安全辅助等功能,可为航天员提供移动、通信、探测辅助等保障。

结合中国制造大火箭和载人嫦娥飞船的有关信息,意味着中国载人登月现在已经被提上具有实质性的行动日程。

中国人登上月球的这一天终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载人登月的难度和挑战要比无人登月大得多,不管是火箭的发射能力、整个工程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还是航天员的生命支持系统,都得大幅提升,我们需要做到万无一失才会实施载人登月,才会继而建设有人驻守的月球基地。

届时,中国的载人登月工程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案?

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非常明晰的载人登月和有人驻守月球基地方案,但这些年我国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论证,并积极开展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的研究与探索。

(中国载人登月创意图,图片来源@摄图网,请横屏观看)

就载人登月而言,目前有两种可能的技术方案:

第一种是研制重型运载火箭,然后通过该火箭采取一到两次发射和一次月球轨道交汇对接的方式将航天员送往月球并接回到地球。

如果是一次发射的方式,则火箭把宇宙飞船系统一次就能够送入太空,而后宇宙飞船再通过地月转移轨道运行到环月预定轨道。

如果是两次发射,则分开发射的宇宙飞船系统需要在地球轨道上进行交汇对接组装然后才能奔赴月球。

第二种是采用我国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即通过我国现在能够研制的大火箭多次发射、多次在地球轨道交汇对接完成宇宙飞船系统的组装,接着再飞行到月球预定轨道,然后通过一次月球轨道交汇对接完成载人登月的整个过程。

这两种方案各有特点和优缺点,目前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充分论证。

中国人踏上月球确定了!2030年前我们以什么方式载人登月?

(载人登月创意图,图片来源@摄图网,请横屏观看)

笔者以为,我们也可以先建设一个环月空港,而后再实施载人登月。

环月空港不仅可以实施月球遥感探测,还可以进行宇宙深空的探测。在载人登月工程中,其可以成为信息传输平台,登月工程及航天员返回时的控制平台。

有了环月空港,未来实施载人登月将会呈现出常态化,建设月球基地和进行月球旅游开发梦想照进现实也会变得更快。

●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不能识别具体来源,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感谢您的包容。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本文地址:http://calerie.ziyouea.com/p/231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凯丽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